年报浅印象5

周四早上7点,唐书房推送了《年报浅印象4》,文中提到一家可以看的公司“联美控股”。为了纪念翻完发布年报的全部15家,就找到这么一家“可以看”的公司,老唐躲在被窝里投入“重”金,于18.44元( 回笼觉醒来遇到的价)买入了——100股(哈哈,老唐保证绝不是漏打了万字),结果当天居然拉高到20元,差2分钱涨停,收盘19.51元,上涨7.2%(周五跌2%),获“暴利”数十元。


周三翻联美控股财报的时候,有两个小困惑,一时大额货币资金对应低利息收入的问题;二是大额其他应收款资产来源问题。当时没有时间细翻,正好周末只有一家公司发布年报,老唐又翻了翻联美控股的前几年的年报,大致梳理了一下。


第一,关于账上大额现金问题。

公司过去5年账上的现金如下表(亿元):

年报浅印象5

所谓加权收益率,是老唐以年初和年末资金总和的一半,毛估估算作一年内的平均持有资金。


以上面的收益率看,非常可疑。账户上高达数亿乃至十多亿资金,不做理财,不搞投资,甚至连定期存款的收益率都达不到。考虑到实际控制人旗下有数家房地产企业,对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应该相当敏感,这个现象相当反常。


老唐推测,这些钱,一年的大部分时间,都不在股份公司账上,已经被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挪用了,只是在季末年末才回到账上,供会计师事务所验帐。这也顺带可以解释为何账上有大量现金,同时每年还要收到大量现金,却连续三年不分红的原因:大股东其他产业有严重的资金饥渴症,需要股份公司输血。


至于2015年货币资金突然少了6亿多的问题,在下面一个疑惑里谈。


第二,关于大额其他应收款问题。

在2016年财报中,公司资产里有高达10.2亿其他应收款,其中以上海金沪集团欠的9.5亿为主。理了一下这笔钱的来龙去脉,总体不算负面,但故事比较长,待老唐慢慢说来。


2015年1月,联美控股花9000万收购了一家名叫“上海澜盛”的地产公司。这家公司是个壳公司,2013年11月19日成立,本身没有经营活动,只是持有“上海虹桥置业”33%股权。


在联美控股买上海澜盛的时候,上海澜盛的资产负债表超级简单

年报浅印象5

也就是说,这家公司成立收到了股东500万的投资,然后借了8.65亿,凑够8.7亿,直接借给项目公司“虹桥置业”,拿去付了买地的钱。


地,位于上海青浦区西虹桥商务区内,174亩(约11.65万㎡),容积率为2.5(建筑面积29.14万㎡),商业办公用地,土地拍卖成交价26.22亿(楼面地价约9000元/㎡)。这8.7亿,就是按照33%股权应该交的土地款,2014年3月17日交清了。


这8.65亿,是上海澜盛向当时的大股东上海复地借的。2015年1月,上海复地把上海澜盛卖给了联美控股。为啥会找到联美控股呢?因为虹桥置业的其他67%股份,是由联美控股的大股东苏家直接和间接持有的。也就是说上海复地把这块地的权益卖给了合作伙伴,顺理成章。


联美控股花了9000万,然后又拿出8.65亿借给上海澜盛(→虹桥置业),归还了上海复地的借款(所以2015年联美控股账上现金锐减),复地退出。这块地就100%掌控在苏家手中了,其中上市公司联美控股占权益33%。


接下来,土地要开发了,联美控股追加了1980万投资,同时和苏家一起按照股份比例,借给虹桥置业一些钱用于前期开发(正常行为),这样,虹桥置业欠上海澜盛9.5亿左右,上海澜盛欠联美控股9.5亿左右。


到了2016年9月,联美控股把上海澜盛公司转手卖给了上海金沪集团,作价1.7亿。同时,金沪集团负责代替上海澜盛归还欠联美控股的9.5亿欠款。


至此,联美控股完成了一次地皮炒作。0.9亿买进来,追加了0.2亿投资,然后垫付了9.5亿现金,干了10个月左右,1.7亿卖出去。账面上是赚了0.6亿的样子,但9.5亿现金什么时候还,我没查到合同。


依照2015年和2016年间上海房价涨幅毛估,即便联美控股最终收到上海金沪集团的9.5亿欠款(我估计问题不大),这笔生意也很难说做的划算。


相当于说,把一块上海西虹桥商务区价值26.22亿的土地,持有了10个月,完成了前期开发,只增值了约1.8亿(占股33%,获利6000万,相当于整块地增值1.8亿),涨幅6.8%,这比房地产行业常见的融资成本还略低。等于联美控股花了10个月左右时间,动用11亿左右,在上海房价大涨的期间,地价的增值部分最终归了别人(推测是大股东苏家),自己就收了6000万利息,且本金的大头还没拿回来(1.7亿转让款已经收到)。


综上所述,上市公司联美控股,在一买一卖上海澜盛的过程中,主要扮演是提供资金、承担风险的角色,没享受到投资收益。当然,苏家也不算很过分,给了勉强合理的资金利息,同时,金沪集团承诺的本金归还,也还是基本有保障的(毕竟这块地的开发还控制在苏家手上),不大可能变成坏账。


结合以上两点疑惑,以及《年报浅印象4》中关于联美控股主业经营的判断,老唐个人认为:


①这家企业的主业不错,供暖面积和接网面积增长量都不错,收益稳定有保障,现金流良好,具备一定的成长性——供暖面积过去三年分别为1760万㎡、1980万㎡、4600万㎡,接网面积过去三年分别为2400万㎡、2600万㎡、6160万㎡(2016年的大幅增长是有沈阳新北和国惠新能源两家公司的资产注入)。以主业看,当前估值基本合理;


②然而,公司需要扮演协助大股东发展其它产业的角色,现金很可能被大股东秘密挪用,并可能时不时地按照大股东的需要担任垫脚石角色,有一定的道德风险。因此,需要一定的道德风险折扣才值得下注;


③依照“无端改名联美量子+实际控制人在原董事长距离任期截止仅有数月的情况下(原任董事长任期2017年5月到期)主动登台”两点迹象推测,有资本运作打算,可能意图在市场上炒一波。但什么手法,什么时机,无法推测。


结论:就100股保持观察,若有市值八十亿左右的机会,我可能愿意入场试试。否则,纯观摩表演。


有朋友想看老唐的手稿,给张照片你就晓得了:原稿属于乱涂乱画型,除了我自己,其他人看了绝对晕菜,哈哈。

年报浅印象5


16)同花顺 300033

这个行业,老唐纯小白,想不通它的确定性在哪里。很早的钱龙独霸天下,后来的东大同群雄并起,到现在的百花争鸣,不明白这类企业的护城河在哪里。


同花顺产品毛利率超过90%,净资产收益率高达50%左右,肥的流油。要说其他资本不觊觎这块肥肉,那铁定是没人信的。但东大同们,究竟靠什么阻挡新的竞争者进来提供更好更廉价的产品呢,技术、渠道、服务、已经形成的网络……?


行情技术,似乎不难;渠道,没什么渠道是低价拿不下来的;服务,除了正确稳定的交易数据以外,从没体验过行情软件附带的任何服务,理解不了这种优势;已有网络,据说全国90%的券商都用同花顺,但在核新同花顺崛起之前,好像全国券商100%都用钱龙,后来呢,今天钱龙还在吗?


科技行业,是个考眼光的行业,看见的是高回报,看不见的是高风险。

正巧今天看了一个视频:

年报浅印象5

——以保守投资者的眼光看,科技领域下注,更像是一种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(区别于赌场)的赌博活动:整个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平平,极少数项目暴富,绝大多数投资表现为亏损或巨亏,而社会及消费者从中获取极大收益。


不懂,所以没法评价。欢迎有研究的朋友留言发表看法。

年报浅印象5
年报浅印象5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购买《手把手教你读财报2》

Total
0
Shares
Previous Post

年报浅印象4

Next Post

年报浅印象6

Related Posts

年报浅印象9

29) 晨鸣纸业 000488公司财报数据不错,看上去增长靓丽,资本市场也挺买账,股价已经走牛一段时间了。这家公司在雪球上关注者众,大V看好的多,人气很高。但老唐粗略地翻看了一下年报,认为这是一家颇为复杂的…
Read More

奋进中的洋河

洋河的优势,在于它独特的股东结构。当下对洋河的乐观,即来自省外市场的迅速扩张,也来自高端品牌梦之蓝的高速增长。本刊特约作者 唐朝/文2017年上半年,洋河股份业绩稳定增长,实现营业收入115.3亿元,同比增长13.…
Read More

岭上白云有疑点(下)

简介说完,老唐要开始泼冷水了。不多,就两大桶+五小杯。第一桶冷水:控股大股东不看好白云机场未来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蹭个诺奖热点,我们来搞一个行为金融分析,从白云机场发行可转债之前说起。那是2015年底,当时…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