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中专天才少女刷屏了,我思考了如下三个问题…

文/P姐

公众号/鲁智深闯海淀

这两天,我的微博和朋友圈都被这个中专天才少女刷屏了。

一名17岁的中专女孩姜萍,以93的高分名列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第12名,而排在她前面的选手,都是来自北大、清华、剑桥、麻省理工等全球各大高校。

我看了几篇介绍,帮大家总结一下:

姜萍在这个中专学校遇到了一个超级数学老师王闰秋,老师发现了她在数学上的优势,把《高等数学》《数学分析》和全英文的《偏微分方程》依次教给她自学,当了她数学学习中的领路人。

真是编剧都得寻思寻思再编的剧情,就这么真实的发生了。

 

而且作为一个中年人,前一秒还在感慨自己已经到了“章鱼哥Fxxx Everyone and Everything”的人生阶段,后一秒又被女孩的故事燃起来了,觉得人生又可以了

被中专天才少女刷屏了,我思考了如下三个问题...

开个玩笑,言归正传,就这个故事跟我最近正在思考的“安德鲁马上一年级结束了,下一个阶段应该怎么规划”的问题又特别契合,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讨论。

家长助推vs孩子兴趣

作为一名陪伴孩子学习时间比较久,也比较投入的家长,你如果问我觉得最难的是什么,我会给你一个有点“哲学”的回答:度的把控。

 

而我以下要说的三点,都跟“度的把控”有关。

在姜萍的故事中,也许报道的文字只是寥寥几行,她的自述也是很朴素的,但你能感觉到一股很强烈的对数学的热爱。

而她在学数学的过程中,我引用几句她的话:“数学更像我一个朋友,问题解决出来的时候,特别快乐。做不出来的时候,会很痛苦”“它们的对称性太美了,在服装作画时突然冒出来的设计灵感,有时候就来自于数学”。

被中专天才少女刷屏了,我思考了如下三个问题...

你也能强烈的感受到,她的学习是进入到了传说中的“心流状态”的,哪怕会有痛苦也甘之如饴。

 

真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啊!

 

好了,说回咱们自己的孩子。

 

对于小孩子而言,他们什么时候能进入心流状态呢,99.9%就一个字:玩。

遇到困难、挫折、学的难点了,也就一个字:躲。

所以,在这个阶段,对于学习,总是需要家长助推的,你得帮他安排、规划。

 

可是,如果你介入的太深,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为了家长学的,这时候别说心流状态了,可能学习的兴趣都在呈现下降状态。

 

举个小例子,安德鲁做数学题,我最近发现,我不在他身边,他反而做的更好。

被中专天才少女刷屏了,我思考了如下三个问题...

我一在他旁边,他就总想着依赖我,觉得不是他自己的事儿,是我的事儿。如果不会的题,是我给他讲会的,他又不仅没有成就感,还会有挫败感,觉得我比他强了,各种闹腾(这百转千回的小心思,老难伺候了)

我不在他旁边吧,他反而研究的更积极,觉得自己特别厉害。

所以,你们看,就这个所谓的“他驱”和“自驱”的度怎么掌控,你们说是不是哲学问题。

比起姜萍,我其实更想听她的老师王闰秋多讲一讲,如何当好领路人这个角色。(王老师,听见真切的呼唤了么

我目前的想法和做法就是:我给安德鲁任务,任务的完成过程,我闪人;下一步,我希望他自己给自己排任务,我把控大方向就行了。

 

上课vs自学

这个故事中还有个重点:虽然有王老师这个领路人,但很多东西是让姜萍自学的。但具体这个老师引导和自学的比例,咱就没法量化了。

这个重点,我和同事前几天刚刚讨论过,因为马上暑假了,也进入二年级了,要开始排安德鲁二年级的各种课了。

我就在那跟同事讲:课太多吧,孩子就一直被推着走,没有自己消化研究的时间,就会很机械化;但要是不排课,又不能保证自律,可能就混混的浪费过去了,也没实现理想中的自学研究。

 

总之,就是各种纠结,到现在也没纠结完

 

这也是我说的第二个“度的把控”:上课和自学。

 

课,肯定是需要上的,就算是天才少女也需要老师的领路不是;

 

被中专天才少女刷屏了,我思考了如下三个问题...

 

但上完课,只是第一步,你想要真的学好,就需要去练习、思考、总结、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东西。

 

有时候,总有人喜欢把上课说成“硬灌”,虽然有点太一棒子打死,但也确实不能说一点道理都没有。

 

因为能边听课,就边消化的差不多的选手,真真都是高手了。

 

所以啊,排多少课,能够找到上课和自学的平衡点,让孩子的学习效率最大化,又是一个需要不断调试的过程。

 

目标导向vs过程导向

有网友评论这个故事就说:如果姜萍在一个其它学校,学习压力大了,她可能还没有时间去挖掘数学天赋了呢

虽然生活没有如果,但也确实说得不无道理。

当一个环境,过于目标导向了,太注重结果了,身在其中的人可能就很难享受在过程之中,有些潜力没准就激发不出来了;但如果学习完全没有目标导向,又会学的有点盲目,太过于松散。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个“度的把控”。

这其实跟之前实验班的讨论,又有点异曲同工之妙。

当孩子身处一个周围人都很厉害,竞争很强,鸡血感很强的环境中,对比一个各层级学生均衡分布,竞争一般的环境中,哪个学习的幸福度会更高?对于孩子潜力的激发更强?

不同类型的孩子又会有不同答案了。

所以,顺应孩子的性格,找到目标和过程之间的平衡点,又是一个课题。

 

“希望孩子学习的更有乐趣”,多么朴素的愿望,实现起来确实需要咱们家长作为领路人的智慧。

我有时候总会想一个画面:就是全家人都在沉浸地做着自己特别有兴趣的事情,然后一抬头,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,一家人再去吃个饭、看个电影、溜溜弯啥的。

 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热爱,真是挺幸福的画面,你们觉得呢?期待这一天的早日来临吧

1

END

1

Total
0
Shares
Previous Post

17岁中专生姜萍杀入全球数学竞赛决赛,她会被破格录取么?

Next Post

炫夫女孩和坠楼女孩,中产的浮华与心魔